首页> 丽江新闻 > 走近丽江 纳西族鹰猎人(2)
“膘水肥”的鹰不愿捕猎,“膘水瘦”的鹰虽有强烈的捕食欲望,但会因体力不支难以捕到猎物,只有恰到好处,才能训出一只好鹰。具有丰富经验的训鹰“老把式”可以通过观察鹰的眼神、动作、体形判断出一只鹰的“膘水”是否达标。
驯鹰的最后一步是在鹰进食的时辰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,解开脚扣,让鹰自由飞翔,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,喊着口令,让鹰飞回手臂吃食。训练开始是在人少的地方,然后是在人多的地方,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,就飞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。
驯鹰完成后,纳西鹰猎人便可上山“鹰猎”了,当地俗称“放鹰”。在纳西话中,鹰猎音译为“吾克可克”,就是“放鹰放狗”的意思。纳西族所特有的狩猎方式就是带鹰带狗,用“撵山”(驱赶)的方式,捕猎野物。整个秋冬季节,李实和鹰友们每周都会出去鹰猎,有时甚至一周几次。不过,每次都要换山头,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,不能涸泽而渔。
鹰猎传人的担忧
每年鹰猎时间,是从9、10月份开始持续到次年的2、3月份。李实说春节前就到了放鹰的季节,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,目的是让鹰去繁衍后代。自然法则下鹰以野鸡、野兔为食,鹰猎活动正是利用这一生物链进行的,过了猎季以后都会将鹰放生,这样既减少了饲养成本也维护了野生物种的平衡。
然而由于近些年部分人的无序鹰猎,及不遵循古训常年养鹰不放,近几年附近的野鸡等野物有减少的趋势,一些鹰猎人开始由原来在丽江周围的大山上放鹰,转而向宾川、鹤庆、香格里拉等地进行鹰猎活动。李实的另一个担忧是,丽江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,一些农村的年轻人通过租房、卖地获得收入,常年痴迷于鹰猎。“万事都应有度,鹰猎应该是一种闲暇时的休闲娱乐方式。”李实说。
2007年,李实受邀参加了与英国举办的首届鹰猎节,与国外的鹰猎爱好者交流,展示了纳西鹰猎文化。之后每年英国鹰猎节都会邀请丽江的鹰猎爱好者,今年7月,在李实等人的推荐下,两名纳西驯鹰人前往英国再次参会。“在国外这是一项贵族运动,国外的鹰猎爱好者对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城,至今传承下来的鹰猎民俗、文化感到惊叹。”李实说,到英国参展,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英国鹰猎者的环保意识很强,英国用人工孵化的技术育鹰,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协会颁发鹰猎执照。
“在西方,我们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官方质询。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发展人工繁殖技术,从而得以持续我们的(鹰猎)活动。”鹰猎专家亚洲地区协会、伦敦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艾伦·盖茨在书信中表示。2008年他参与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“将鹰猎活动作为一部分而列入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活动。他认为,中国的鹰猎者们在开始实施人工繁殖程序之前,他们必须要先联合起来,成立一个组织,共同分享信息和观点。
“如果规范的进行鹰猎活动,能够将对环境生态的影响降低为零,鹰猎文化遗产是否能传承下去,取决于我们鹰猎人自己。”李实呼吁丽江、乃至全国的鹰猎人能够增强环保意识。
今年6月,在纳西文化研究会的牵头下,李实向相关部门递交了《关于成立“丽江市纳西鹰猎文化协会”的申请报告》,希望在古城内建立一个鹰猎文化的展示基地,将丽江的鹰猎文化展示给世界的游客,并且通过规范的管理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。目前,相关部门表示申请报告正在审批中。
据了解,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鹰猎活动,被国外鹰猎爱好者公认为是世界鹰猎的发祥地。目前在我国的东北、蒙古等地都保留有传统的捕鹰、训鹰等鹰猎文化。在国外,西方、中亚地区也有大批的鹰猎爱好者,采用人工繁殖鹰隼的技术,英国每年繁殖出来的鹰隼已经超过了10万只之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