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中受损的百岁坊。孙晓云 摄
重生的丽江成了旅游天堂(资料图片)。
30年·时代印迹
1995年5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“5天工作制”开始在全国施行。对于云南来说,公务员开始公开招考,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实施细则,公布最低工资标准,知青回到第二故乡……一系列事件都在向人们昭示,未来是美好的。尽管在1996年,丽江发生了7.0级地震,但这个城市却坚韧地从废墟中崛起。
丽江 大地震中涅槃重生
□ 本报记者 杨质高
12年,是一个轮回,更是凤凰涅槃的过程。今天,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赞叹于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、古街小巷,丽江也处于它的快速发展期。但12年前的1996年2月3日晚,7.0级地震袭来,丽江一时间残垣断壁,容颜失色。令人揪心的是,当时的丽江古城正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阶段。
揪心 申遗计划差点被震碎
丽江1995年申报世界遗产,当年的11月报出。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后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打电话来询问准备取消这个申请,因为里氏7级是严重破坏性地震,他们估计丽江可能震得一塌糊涂了。
“当时大家都很绝望,也曾有人建议完全推翻重建古城。专家来考察后,觉得古城的基本格局并未受到破坏,恢复原貌还有机会……很幸运,我们选择了保持原貌,修旧如旧的重建方针,并借此契机将原来部分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迁改造,提升古城基础设施水平和历史文化内涵,使古城完好保存下来,并成为当今的世界名城之一。”丽江市建设局有关人员介绍,丽江市位于地震频繁活动区域,因此当地政府在重建过程中专门针对房屋防震进行了相应建筑处理,为这座著名的古城加大了防震保险系数。
决心 大投入保护“都市田园”
按计划,丽江的重建要3年,实际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。
1997年,丽江市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城市,填补了我国在“世界文化遗产”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。从废墟中站起来的丽江古城格外珍视“世界文化遗产”的殊荣,在十几年的发展中,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。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为了保存古城的风貌,改善古城居民的居住环境,丽江市决定将古城里的机关和企业搬迁出来,仅此一项,当时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就投资了1.6亿元。为了维持古城居民的稳定,政府又多方筹集资金,投入200万元发放古城居民生活补助……
大力度的保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。2002年,丽江市政府与昆明鼎业集团达成协议,确定了“丽江束河——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”的合作项目。
如今,这里传承着春耕秋收,传承着田园牧歌,传承着浣衣炊烟……成为世人向往的“都市田园”。